“三全育人”格局下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主渠道和主阵地协同研究

来源:党委宣传部  点击量: 日期:2021年07月08日 14:30

摘要:“三全育人”是新形势下构建大思政格局、凝聚各类教育资源、实现立德树人根本目标的重要措施和机制。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两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分别承担着“主渠道”与“主阵地”的重要角色,要充分发挥主渠道和主阵地的协同育人作用,要认真贯彻落实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目标,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系统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多维构建个性化的育人模式、助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推动国家教育事业发展,提出了推动主渠道和主阵地协同育人的思路和策略,推动主渠道和主阵地的协同育人研究不仅要遵循教育活动和组织管理的基本原则,还要遵循统一领导、整体优化、层次适中、动态管理的原则,共同推进协同育人研究工作,具体策略包括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建立健全长效工作机制;坚持以“三全育人”为指引,系统推进协同育人,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优化育人文化环境,完善人才培养体系,提升协同育人成效。

关键字:三全育人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主阵地协同

1引言

1.1研究背景及意义

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鼓励人们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2]。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是要培养和塑造大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和政治素质,思想政治教育对培育大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正确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起着关键作用。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3],为打通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存在的盲区和断点提供了新思路。2017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是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要求[4],2018年,教育部发布《关于开展“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指出,要构建内容完善、标准健全、实施科学、保障到位,成效显著的高校思政工作一体化管理体系,形成“三全育人”的工作新格局,为当前解决高校思政教育困境提供新模式。2019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时指出,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2]]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能只就思政课谈思政课,还需充分发挥其他课程的育人功能。课程思政通过挖掘所有课程的思政教育资源,明确育人着力方向,把握学生成长成才规律,形成育人长效机制,契合了时代与社会发展的需要。越来越多的学者意识到其重要性,课程思政教学模式己成为一种必然趋势。探索“三全育人”格局下高校思政工作的教育格局,有利于挖掘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新思路、新途径和新方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与研宄价值。

为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高校需不断加强思政教育工作,不能就思政课谈思政课建设,要将教书育人的内涵与要义有效落实于课堂教学[2]的主渠道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当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两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分别承担着“主渠道”与“主阵地”的重要角色。当前,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教育现代化进行的不断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和困难,社会环境的复杂多变,教育内容的日益更新,工作形式的与时俱进,都促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断发挥协同工作的优势,以应对各种挑战。深入认识和推动主渠道与主阵地的协同育人工作,既是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客观需要,也有助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发展。主渠道与主阵地协同育人既是大学生思想政治育发展的趋势,也是高校落实三全育人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内在要求。

2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主渠道和主阵地概念界定

2.1主渠道概念

主渠道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指思政课教师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过程。根据05方案,高职院校开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为2+1模式,包括《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与《形势与政策》,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是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是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工程中的重要一环。

2.2主阵地概念

主阵地是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是在2012年教育部印发《高等教育专题规划》中提出的:“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作用,发挥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作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学生党团组织建设、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排忧解难。”本研究中是指辅导员根据党的教育方针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求,从学生的思想行为特点及思想政治状况出发,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处理好思想认识、价值取向、学习生活、择业交友等方面的具体问题的教育过程。主阵地突破了思政课教学的时间、空间界限,在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处处体现。

2.3协同育人

协同育人是实现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内在需求,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大学生的教育必经过程。因此,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系统建构中需要充分调动主渠道与主阵地教育的力量,认识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探讨如何科学运用行政、管理、监督等多种手段,激励各部门协力推进、齐心合作,共同构建协同育人的整体格局;三全育人机制的建立[[3]],不仅有助于解决当前高等教育中存在的各种复杂问题,而且这一方面的研宄有助于进一步加强和深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与主阵地的协同育人;主渠道与主阵地协同需要全员参与、全过程开展、全方位渗透,与三全育人的要求和方向是一致的。

3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协同育人的理论基础

3.1马克思主义合力思想

马克思在物质资料生产和恩格斯在社会历史发展的分析中有关“集体力”、“合力”的论述和阐发[2],对思想政治工作协同育人具有突出的理论借鉴意义。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协同育人是一个系统性的复杂工程,其中有人、物、技术、环境、空间、信息的参与和介入,并且思想政治工作系统与周围其他系统也是以相互作用、影响的方式发生着联系,产生思想政治工作合力。因此,要注重思想政治工作协同育人合力的开发,充分挖掘和利用不同层次、不同方面、不同领域、不同环节的育人资源,尤其深刻把握工作主体、对象、介体、环体各要素之间发生相互作用的内在规律和联系,把握他们的“同一性”,使整个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系统实现有效的要素整合和结构重组,促成各部分要素、各部分力量的有机互动、融合创新、协同发展,形成系统的联动效应和育人合力,致力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协同发展。

3.2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

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对人的基本问题以及社会关系的剖析,是马克思对原有人学理论进行批判思考的结果,从实践唯物主义的角度全方位地揭示了人在社会历史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3]。依据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归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紧紧围绕“人”这一核心,将大学生的成长和发展置于一切工作的中心依据,尊重大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和身心成长规律,重视考察社会关系和社会环境对大学生思想和行为变化的多重影响,创造良好积极的育人环境,关注大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引导和服务大学生成人成才。同时,思想政治工作者也要注重在实践活动中提升自我能力素养、完善人格、满足需要,实现主客体双方的自我解放和个性发展。除此之外,思想政治工作实施主体要深刻认识到大学生群体正值成长的关键时期,具有学习、科研、实践、交友、娱乐等多方面的需要,因此要善于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主体、环体、介体、客体要素作用,供给大学生需要的内容,促进青年大学生在道德品质、智力创造、兴趣志向、心理素质、人文素养、实践技能、自由个性全方位的成长和发展。

3.3协同学理论

协同强调通过系统内部子要素的协调、合作、沟通以及系统内外部的资源整合,形成衔接有序、互动融通、协同合作、目标统一的运转系统,产生系统的叠加效应,达到效果最优。高校通过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协同培育大学生,即是要在深刻理解协同理论原理概念的前提下,运用综合性思维模式、系统论方法、整体性视角考察思想政治工作过程,将思想政治工作看作一个动态的系统,探求这一庞大系统内各大育人要素、环节、阶段的协同机理和联动规律,摸清影响要素作用发挥的控制性因素,进而采取有效性措施促使各个子系统以良性互动向有序化升级,防止出现各个育人主体“各自为政”和各个环节彼此脱离的情况,促使思想政治工作系统内部形成紧密联系和有序配合,帮助整个系统在资源整合、结构优化、功能重组、系统匹配实现更为显著的突破,激活系统发展动力,最终真正实现思想政治工作育人效果提升。

4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协同育人的基本目标

4.1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4]]”。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立德树人是高校的根本使命,指明了高校存在和发展的依据,定义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应有之义,明确了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与管理工作必须坚持的核心理念和导向。高校大学生正处于青年时期,其政治认同、民族意识、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荣辱观和文化意识等均处于不稳定状态,且其自律能力、辨别能力较弱,容易受到不良信息误导,所以要切实落实好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帮助并引导青年大学生树立正确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等,认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青年大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为党和国家培养一批又一批既有优秀道德品质、健全人格,又具备突出的综合素养、强烈的爱国情感、崇高理想信念的青年大学生,为国家建设和民族复兴培育坚实和强大的后备力量,坚决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4.2.系统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核心和指向是人[[5]],其本质是为人的发展成长提供服务和创造条件,促进人智力、体力、品德、兴趣、才能、素质、心理、社交的均衡发展和全面成长。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施必要干预和有效引导,最大限度的激发每个青年大学生的内在潜能、学习兴趣,使每个青年大学生能够在思想、心理、情感、意识观念和行为各个层面发生积极变化,最终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4.3多维构建个性化的育人模式

刘献君[[6]]在个性化教育论中指出“个性教育是尊重个体特殊个性,发掘个体潜力,培养个体独特才能,促进个体自由发展的教育理念和模式”,这个理念和模式不仅适应了大学生自身追求个性化成长的需要,同时也满足了今后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发展方向和建设目标。在信息时代快速发展的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根据青年大学生个体道德水平、知识结构、学习进度、学习规律、学习特点、学习风格、学习需求的互异,采取差异化的教学方案,采用科学合理的教学进度,实现教育过程个性化,最大限度的挖掘每个大学生在学习、实验、工作、社会实践、文化特长等方面的潜在优势,从而制定个性化的教育教学与管理模式,真正实现更加符合人性和人的发展规律的个性化服务。

4.4助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习近平[3]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指出“国家的希望在青年,民族的未来在青年”。青年大学生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骨干和新生力量,肩负着实现两个一百年伟大中国梦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高校应全满认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要坚定不移的落实落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工作,着力培养大学生为社会主义建设奉献青春的初心和抱负,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伟大事业推进培育优秀的后备力量。

4.5切实推动国家教育事业发展

深刻把握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的精神和要求,根据党和国家对人才建设与高等教育改革的指示,紧紧围绕人才培养中心任务,着力推动思想政治工作协同育人理念、思路、手段、载体、基层工作、评价机制的系统创新,激活思想政治工作协同系统的内生动力,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与学校教书育人、科学科研、党建团建、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等工作有机协同,提升思想政治工作与其他工作的协同育人效果,这将极大推动我国教育事业发展。

5推动高职院校思政工作主渠道和主阵地协同育人的思路和策略

5.1推动高职院校思政工作主渠道和主阵地协同育人的思路

推动主渠道和主阵地的协同育人研究不仅要遵循教育活动和组织管理的基本原则,还要遵循统一领导、整体优化、层次适中、动态管理的原则,共同推进协同育人研究工作。

5.2推动高职院校思政工作主渠道和主阵地协同育人的策略

5.2.1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建立健全长效工作机制

立德树人是高校的根本任务,也是整个社会高等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与使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就是把培养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摆在首要位置,通过德育实现育人目标,与立德树人的要求是一致的。协同育人理念也要在全社会坚持立德树人的理念,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良好环境和氛围。

建立健全长效工作机制,不断规范考核评价体系,目的在于优化制度结构。在这里,考核标准不仅仅针对教师群体,也针对学生群体,在协同教育中,学生的成绩认定也是一种考核,要综合两方面因素考虑。一是在教师考核分配中,充分体现育人成效。在教师的考核评价和利益分配中,要充分考虑协同育人的参与度和成绩;二是在学生考核中,综合考虑理论与实践成绩。学生考核也是考核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协同的实效性,把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纳入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体系,课程考试应从认识和实践两个层面对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进行综合考核。三是晋升渠道畅通,完善辅导员双线晋升机制。要落实“双重身份”、“双线晋升”、“双重考核”的工作机制,完善相关管理办法。四是选人用人公开,激励教职员工内在动力。按照中央有关文件要求,要把政治标准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人员和党务工作者聘用考核的首要标准,在进人、选拔过程中要做到公平、公正、公开。

5.2.2坚持以“三全育人”为指引,系统推进协同育人

主渠道与主阵地协同育人工作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还需树立和坚持大思政工作理念,积极建构大思政工作格局,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培养学生正确的社会政治观、人生价值观、伦理道德观、法制纪律观为主要目标。高校的教职员工都应该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示范者和实施者,他们饱满的工作精神、高尚的道德情操始终在影响着和教育者学生。坚持全员育人,就是要充分发挥全体教职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明确育人责任,参与育人工作,在教学、科研、党政管理、后勤服务等各个不同岗位上,尽职尽责,勤奋工作。在实际工作中,落实全员育人的理念,要善于领校内各方面资源,构建长效性的组织资源保障。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贯穿在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的整个过程中。通过学习,学生不只是科学文化知识水平逐步提高,思想认识水平也在逐步提高。为此,要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落实到从学生入学到毕业的整个过程中去,实施全过程育人,就是要将育人工作贯穿大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全过程,贯穿学校各项工作的全过程。这里要特别注重曰常思想政治教育,依靠广大教师和政工人员,抓好学生学习日常生活和文化活动等环节的教育。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建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大格局,必须运用系统思想和系统方法,建立协调、有序、整体的教育体系,才能发挥系统的整体功能,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在学校党委的统一领导下,调动各个方面的力量,齐心协力为培养人才的共同目标而奋斗,而且要逐步建立和完善以行政系统为主实施的德育管理体制,要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一起来考察。

5.2.3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优化育人文化环境

环境是构成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要素之-,是协同育人系统的外部条件,是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客观基础。优化协同育人的文化环境,有利于为协同育人营造良好的氛围和条件。实现主渠道与主阵地协同育人环境的优化,校园文化环境建设是重要的一环。校园文化建设的根本宗旨是优化育人环境,环境可陶冶人,环境可规范人,环境可感化人。因此,校园文化的建设,既是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也是对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的有效补充,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也就是育人的过程。要通过建设体现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有机协同起来,对大学生进行全面教育,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重视校园文化建设的研宂。从学术和科研角度,人文社会学科和理工科教师、学生都应该重视校园文化建设的研宄,从自己的研宄领域提出建设方案,使校园文化建设更加专业。通过校史、校纪教育,加深学生对学校的感情,通过教师纪律规范的约束,加强教师的师德师风建设,通过学生守则、道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规范。这样,才能为协同育人营造良好的校园育人氛围。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以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学术、科技、体育、艺术、娱乐活动,以及创建文明校园、文明班级、文明宿舍、做文明大学生等实践活动为载体,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之中。

5.2.4完善人才培养体系,提升协同育人成效

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思想政治教育师资队伍,高素质的思想政治教育师资队伍对主渠道和主阵地协同发展有积极意义。完善人才培养体系,目的就在于优化人才结构,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更加科学化专业化。通过相关培训学习,提高思政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等人员的教育能力和理论素养,全面提升主渠道和主阵地协同育人的成效,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作出相应的努力和贡献,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一是提供专业化思政教育培训机会。高职院校要为思想政治工作人员提供专业化的培训,建立辅导员培训基地、思政课教师培训基地等。通过理论学习和能力培训,让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辅导员的协同能力得到全方位提高。二是针对两支队伍的短板增添培训内容。例如,辅导员队伍要重点加强理论学习,思政课教师要强化他们的日常事务管理,学会如何在日常交流和沟通中,潜移默化向学生灌输思想理论知识,多参与学生的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实践和社团活动等指导工作。三是给予教师学习培训的支持。要给予两支队伍人员充足的经费,使辅导员和思政课教师能够都享受到参加学术会议、调研差旅、外出培训的机会,免除他们的后顾之忧。四是开展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的双向交叉培训。比如在各类辅导员专题培训中,邀请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教师以思想政治教育专家的身份为辅导员进行授课;在思政课备课中,邀请辅导员旁听,从上一届学生的实际表现情况和需求表达获得教学的反馈;通过辅导员沙龙讲座等形式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进行交流,思政课教师从理论角度分析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践中的问题,辅导员分享实践中遇到的案例及解决方案,双方就某一主题展开讨论,以期从这种交流中得到启迪,提升工作能力。

当前背景下,我国正处于多元文化与价值观念碰撞、交织、渗透的复杂背景之下,仅仅依靠思政课程和知识传授实现育人目标的局限性日益凸显,需秉承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育人理念,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牢牢把握思政课程在思政教育中的核心课程地位,发挥好主渠道作用,将课程思政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同向同行,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有机融合,真正落实育人实效,回归育人本质。


作者:徐永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