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思想基础和科学内

来源:党委宣传部  点击量: 日期:2021年07月08日 14:31

内容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是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经验的总结,是在传承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基础上,继承和发展了中国共产党历届领导人的文化观,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新时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相结合的产物。习近平总书记把文化理论自信提升到治国理政的高度,使文化制度自信上升为中华传统民族主义伟大复兴的价值共识和精神生活追求。坚持中国特色文化自信,包括对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自信。文化自信是对中国文化和价值观发展的信心。

关键词:文化自信思想基础科学内涵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基因”和“灵魂”。 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全面建设时期,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一项重要的历史任务。在探索中国共产党文化建设道路的过程中,形成了同舟共济、与时俱进的文化思想。文化发展自信的产生与成熟是历史与现实的统一,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是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经验的总结,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新时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相结合的产物。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自信的论述在坚持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与辨证唯物主义的立场和方法的基础上,科学地阐释了中国优秀传统经济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及其时代内涵,并肯定和强调文化自信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不断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是指引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伟大旗帜。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理论渊源

(一)马克思主义文化观

马克思恩格斯文化观是从现实的人的生产实践出发,观察分析人们现实生活中的文化活动的。文化源于人们认识和改造自然的社会实践,人类在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的历史进程中创造了人类社会特有的文化。文化是由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的。文化的本质是人类相互之间可以进行信息交流的普遍认可的一种能够传承的意识形态,是社会意识的具体化和形象化。文化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现实的人和他们的实践活动,其内容、形成和发展受到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一切相应的社会生产关系的制约,因此,文化是动态发展过程,并且是人们可以进行改造和建设的。只有不断进步的、先进的文化才会被社会历史性的继承和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是坚持并以马克思文化观为指导的。

(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特质奠定了文化自信的基础

中华民族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和传承中,积累了丰富灿烂的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最基本的精神基因和独特的精神特质,是中华民族强大的精神支柱,是我们文化自信的基础和力量之源。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1]文化自信是指中华民族和中国共产党充分认识到中国文化的精神实质、价值取向和历史演变,对中国文化的发展充满自信。新时期文化自信的本质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自信。

(三)党的历届领导的文化思想

中国共产党自党的第一代最高领导人毛泽东主席至当前的习近平总书记一贯重视文化建设,历届中央领导集体和最高领导人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为指导,以继承与改造为总原则,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积极适应时代发展要求,逐渐形成了一脉相承且又各具时代特质的文化观,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提供了思想基础。

1.毛泽东的文化观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探索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道路的历程中,毛泽东作为党的第一代领导核心,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初期的探索是迈出的具有重要里程碑意义的第一步。

毛泽东一贯坚持用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思考和处理文化建设问题。他首先将文化定位于上层建筑,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基础上,对我国传统文化进行了批判性继承和发展。在西方文化问题上,他坚持马克思学说的辩证原则,提出了"洋为中用"的原则;提出以“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促进文化建设事业发展繁荣,提出并强调文化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资本主义服务”的原则。毛泽东的这一系列关于文化建设和发展的思想为中国共产党文化建设思想的发展和创新提供了思想基础,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启迪意义,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2.邓小平的文化观

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代,邓小平作为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进行集体的核心和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在充分认清世情、党情、国情的基础上,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在坚持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思想和重要论述。首先,在如何对待传统文化方面,邓小平强调要辩证的看待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加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强调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第三,成了坚持发展社会资本主义方向、主张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积极培育“四有”新人的科学文化教育理论知识体系,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思想的开端。党的十二大报告指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体现,强调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在党的十五大上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基本内涵,正式确立了一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纲领,进一步明确和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以及如何建设这样的文化的问题。

3.江泽民的文化观

面临世纪之交国内外形势的一系列重大变化,江泽民更加注重与时俱进的发展理念,强调在坚持文化开放的同时,牢记中华民族的文化使命,坚守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色,塑造中国文化独特的民族风格和鲜明的个性。强调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就是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以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社会主义文化。并进一步明确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就是就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4.胡锦涛的文化观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了要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巩固社会和谐的思想道德基础、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等战略思想,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重大任务,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构建和谐文化的根本”,确立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持文化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发展方向,继续坚持百花齐放的方针,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推动社会主义精神物质文明全面发展,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科学的社会主义大众文化。建设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这一系列关于文化建设的思想和论述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文化思想逐步完善。

纵观新中国成立以来党中央和历届领导人文化观的演进发展的历程,一贯地坚持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指导,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随着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和发展的实践,中国共产党的文化建设思想日益成熟和完备。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自信提供了深刻的启示和思想指导。

5.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思想

习近平新时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思想是在继承之前党的中央领导集体文化建设思想基础上的创新。提出要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发展现实文化有机统一起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是文化软实力建设的着力点。”这是我们决定文化性质和方向的最深层次要素。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从根本上说,取决于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凝聚力和吸引力。文化自信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实践,应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说要坚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1]总书记对“文化自信”的一系列重要论述,是我国历史发展和社会主义建设不同时期文化自信观念的历史融合,把文化自信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上升到了治国理政的高度和地位。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发展,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突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与文化自信之间的内在联系,使文化自信上升到中华民族的价值共识和精神追求中,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文化软实力的支撑。

二、文化自信的内涵

新时期,中国经济社会生活发生了一系列深刻变化。为了适应这一变化,党中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宏伟目标。这就是我们新时代的文化自信,也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发展的目标。说到底,文化自信是对文化的自信,是对文化发展的自信,是对价值观的自信。新时代文化自信包括坚持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对革命文化的自信和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自信。

(一)坚定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代中国是历史中国的延续和发展,当代中国思想文化也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继承和升华。要了解今天的中国,了解今天的中国人民,就需要深刻了解中国的文化血脉,准确把握滋养中国人民的文化土壤。”[2]博大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不断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是我国文化发展的母体,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生活追求。传统文化中流传了几千年的思想已经渗透到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中,构筑成了中国人独特的精神世界。“中国传统文化”体现了中华民族在世代生产生活中形成并一代代传承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等等,其中核心内容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对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传统的自信是增强我们中国特色经济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理论、制度的民族自信的文化底色。

(二)坚定革命文化信心

中国革命文化是文化自信的“红色基因”。革命传统文化发展作为一种创新精神力量,对中国的革命、建设、改革开放事业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中国共产党历来十分重视继承和发扬革命传统。早在革命战争年代,毛泽东就指出并强调,是否发扬革命传统,是我国民主革命能否取得胜利的重要因素。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一直强调继承和发扬革命文化和革命精神的重要性,并不断继承和发展,将其融入时代发展的洪流中,形成了勇于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革命传统文化是中国人民共产党人和中华民族的强大精神支柱。革命精神已经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使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精神力量,为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思想提供了充实的理论来源和精神养料,增强革命文化自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需要。

(三)坚定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自信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根本指导思想,在继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的基础上,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阶段的实践的显示中国性格的文化形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以“提高人的综合素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发展目标,以其独特的时代性和先进性为中国社会的向前发展提供了不竭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在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大会上明确指出:四十年来,我们始终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以先进文化塑造灵魂。坚定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信心,持之以恒地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推动中国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是由中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的。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表明,没有先进文化的指导,一个国家和民族不可能在世界先进国家中屹立不倒。当今社会时代,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作用和重要性日益凸显,谁占据了文化产业发展的制高点,谁就能够更好地在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居于主动地位。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我们有充分的文化自信,把我们的国家从文化大国建设成为文化强国,这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化积淀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

中华民族走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具有无比广阔的舞台和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还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和动力。面对风起云涌的国际社会环境,只有坚定对自己文化充分自信,才能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中保持独立自主,在文化自信的指引下讲好中国故事。只有坚定的文化立场和价值观的引领,才能做出正确、理性的价值判断,积极在国际舞台上传播中国声音,加强中华文化与世界文化的交流,提高中华文化的软实力,成为文化强国。


作者:杨玉荣 史菊红